以为选了“零添加”就能安心?一瓶酱油的标签游戏,揭开的可能是整个食品行业的遮羞布!
最近,千禾味业旗下“千禾0”酱油被曝出“只是商标”一事引发热议。消费者冲着“零添加”的健康标签买单,却发现产品中依然含有食品添加剂——这不仅是品牌信任危机,更暴露了加工食品行业的普遍套路。你以为的健康选择,可能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。
事件核心|“零添加”的真相与行业潜规则
根据国家标准《GB/T 18186 酿造酱油》,酱油的“零添加”并无明确定义,企业可自行标注。千禾事件中,“千禾0”系列虽未添加防腐剂(如苯甲酸钠),但部分产品仍含酵母抽提物(属食品添加剂范畴)。这背后是行业常见的“擦边球”操作:利用消费者对“天然健康”的追求,通过模糊术语包装产品。
关键科普点:
“零添加”≠无添加剂:我国未对“零添加”设立统一标准,企业可能仅指代不添加某几类添加剂(如防腐剂、色素);
“酵母提取物”的争议:虽属天然来源,但经过工业提纯后属于食品添加剂(GB 2760-2014),用于替代味精(谷氨酸钠);
警惕“清洁标签”陷阱:用“无防腐剂”“无蔗糖”等局部卖点掩盖其他添加剂的使用。
加工食品的“健康谎言”|从调料到饮料的全面避坑
调味品:
酱油:优先选配料表仅含“水、大豆、小麦、盐”的产品,警惕“焦糖色”(可能含4-甲基咪唑);
蚝油:含增稠剂(黄原胶)、防腐剂(山梨酸钾),开封后需冷藏;
鸡精:含谷氨酸钠、呈味核苷酸二钠,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加重钠摄入。
饮料:
“0糖”饮料:甜味剂(如三氯蔗糖、赤藓糖醇)可能扰乱肠道菌群(《自然》期刊2022年研究);
NFC果汁:虽无添加糖,但榨汁过程破坏膳食纤维,升糖指数高于完整水果。
预包装食品:
全麦面包:配料表首位需为“全麦粉”,若含焦糖色、氢化植物油则属伪健康;
酸奶:“风味发酵乳”含糖量≈10g/100g(WHO建议每日添加糖<25g)。
专业建议|三步识别“伪健康”加工食品
第一步:必看配料表
排序原则:含量越高排名越靠前,若“白砂糖”出现在前三需警惕;
长度原则:配料表越长,添加剂越多(如某品牌酸奶含15种配料)。
第二步:看懂营养标签
钠含量:每100g超过600mg属高钠食品(酱油普遍达4000-6000mg);
第三步:中医食疗替代方案
资质调味料:用香菇粉(干香菇研磨)替代鸡精,用红枣+桂皮熬制天然甜味酱;
饮品升级:将含糖奶茶替换为山楂决明子茶(降脂)或陈皮薏米水(祛湿)。
当“零添加”成为营销口号,真正的健康之道,是学会与加工食品保持距离,回归食物本来的样子,你的每一次阅读与转发,都是在为食品行业的透明化投票。